(圖片來源:http://www.entwellbeing.com.au/new-therapy-for-ischemic-stroke/)
推薦閱讀:
【後遺症】認識中風後癲癇
【復健須知】居家運動基本觀念建立
腦中風係指腦部因為血管阻塞或破裂,導致局部腦組織遭受破壞、壓迫、失去氧氣和養分供應而損傷或死亡,進而產生功能上的障礙,像是運動或感覺功能障礙、語言或吞嚥困難、認知能力損傷等。
一般而言,腦中風分為兩大類:出血性腦中風(hemorrhage)和缺血性腦中風(ischemia),其中,缺血性腦中風約占所有腦中風的75%,且一般臨床認為,若損傷部位和大小類似,缺血性腦中風的預後可能比出血性腦中風來得差。
(圖片來源:https://pt.depositphotos.com/101265294/stock-illustration-ischemic-and-hemorrhagic-stroke.html)
缺血性腦中風的種類
缺血性腦中風導因於供應腦部氧氣和養分的血管因某些原因而阻塞,使得該血管分布的腦組織缺氧壞死,導致身體出現各種功能異常的現象。常見的成因有三個:
- 血栓型 (thrombosis):較常於「高血壓、高血糖,高血脂」,俗稱三高的患者身上發生。「三高現象」易使腦血管產生動脈粥狀硬化,膽固醇沉積於血管內壁形成斑塊,這些斑塊的堆積便會導致血管狹窄並促使血栓形成 (血栓:血管中形成的血塊),日積月累使血流慢慢減少甚至停止,導致腦部缺血而形成中風。此類型中風容易在睡眠時發生,且症狀通常會在數天之內慢慢出現;另外亦有可能因血壓變化造成血栓脫落,進而阻塞血管。腦部大血管阻塞大多起因於此。
- 栓塞型 (embolism):常見於心律不整、心房顫動、心臟瓣膜缺損,或是患有其他心臟方面疾病的患者,因心臟跳動不規律,使血液形成亂流(turbulence),就像坐飛機遇到的亂流一樣,而此血流方向不穩定的現象,很容易在血管內產生血栓。這些存在於身體其他部位的血塊一旦剝落形成游離的小血栓塊,就有可能順著血流進入腦部,堵塞腦部血管,形成栓塞性中風。此類型中風容易在血壓突然產生變化時發生,像是情緒起伏或是劇烈運動後,並在堵塞後數分鐘內出現中風症狀。
- 小洞性梗塞 (lacunar infarct):高血壓、糖尿病、膽固醇過高、吸菸和高齡者皆是可能罹患小洞性梗塞的危險族群。此疾患的病灶出現在較深層的腦部區域,梗塞範圍不超過直徑1.5公分,屬於腦部末梢小血管堵塞。小洞性梗塞的臨床表現相當多元,常見的症狀包括半邊臉部/肢體無力或感覺麻痺、進食或構音障礙、步態不穩容易失去平衡等,由於梗塞範圍小,通常症狀較輕微,預後也較佳,但若是沒有加以控制,隨著梗塞次數增加,腦部多處損傷後,便可能產生較嚴重的後遺症,或是引發大範圍的腦中風,因此切勿輕忽。
暫時性腦缺血 (Transient Ischemic Attack, TIA)
另一類值得特別注意的疾患稱為「暫時性腦缺血」,俗稱「小中風」,指腦部突發性缺血造成中風症狀,像是單側肢體突然無力、肢體或面部感覺異常/麻木、暈眩、視力模糊或複視(一個物品看到二個影子)、口齒不清、步態不穩、或者意識不清等。但上述症狀通常僅出現數分鐘~數十分鐘,最長不超過24小時,且在24小時之後完全恢復,由於缺血時間很短暫,因此不會造成永久性的神經損傷,也不留下任何後遺症。
然而需要提醒的是,曾有暫時性腦缺血的病人,大約有高達30%的比例在幾年之後發生更嚴重的中風。因此若能及早發現,就能透過早期治療,像是血糖、血壓、血脂的控制,或是服用抗凝血藥物等方式,減少未來再次發生大範圍損傷的風險。記得一旦診斷出暫時性腦缺血,一定要認真的遵照醫師指示,不然很容易再度發生問題。
(圖片來源:https://financialtribune.com/articles/people/52489/every-5-minutes-one-iranian-has-a-stroke)
重拾健康人生
無論被診斷出何種類型的腦中風,在生命徵象穩定後,都應遵照醫囑按時服藥和定期回診追蹤,維持良好的生活型態,包含均衡清淡的飲食、規律運動、充足的睡眠和穩定的情緒心理狀態,並適時尋求復健、心理或營養專業人員的協助,提升生活品質,幫助自己或家人重拾健康快樂的人生。
推薦閱讀:
【後遺症】認識中風後癲癇
【復健須知】居家運動基本觀念建立