當代神經復健(neurorehabilitation)的上肢療法可分四大類型
- 徒手誘發術:有起源於美國的本體感覺神經肌肉誘發術(Proprioceptive Neuromuscular Facilitation, PNF),和日本發展的促通反復療法(Repetitive Facilitation Exercise),必需要職能治療師雙手來進行。這類治療運用人體的反射機制,促進肌肉收縮,適用於肌肉軟癱(flaccid)和肌肉張力剛出現的階段,幫助個案感受到控制患肢的方式,預備進行其他療法。
- 活動療法(activity therapy):任務導向訓練、侷限誘發療法、雙側動作訓練、鏡像治療等,都是以治療性活動為主幹,和徒手誘發不同處,活動療法需要病患可以控制一部分動作,來配合治療師設計的訓練內容。
- 外來刺激輔療:即感覺電刺激、功能性電刺激、溫度刺激和震動刺激等,這些外加在患者身上的感官刺激。
- 高科技復健儀器:指機器輔助治療和虛擬實境復健,需要特殊的儀器和技術。
就像不同食材有不同風味,蛤蠣鮮味帶一點天然鹹,絲瓜的清甜加上薑絲提味,巧妙組合為佳餚,醫療也有同時使用不同藥物或治療方式的概念,像治療愛滋病的「雞尾酒療法」,便是組合至少三種抗愛滋病毒藥物,控制感染者體內病毒量;同樣道理,熟知各類療法優劣和原理機制的治療師,根據病人狀況和目標,設計混合療法(hybrid therapy),期待創造一加一大於等於二的效果。
三種常見的上肢復健組合
1. 徒手誘發+外來刺激(同性質療法,互相加成)
急性期和亞急性期中風階段,或中風後復原較慢、上肢動作較少的病人,可利用徒手誘發技術,增加癱瘓肌肉的活性。肌肉活性低的狀態就好像人在昏睡狀態,叫醒(誘發)後活動力才會上升,讓患者較容易重新學習控制肢體;另外,若加上電刺激可讓肌肉收縮更明顯,增加肢體運動的角度範圍,能主動做出的動作變大了,成就感也隨之提升。1
2. 高科技復健儀器+活動療法(完全互補)
機器輔助治療(復健機器人)帶給病患滿滿的運動機會,為大量訓練提供好的大平台。但研究指出,機器輔助治療的療效很難延伸到日常生活功能,譬如說病患手臂力氣增加,運動幅度變大變快,可是仍無法自己穿衣服、喝水,因為機器人帶動的運動角度跟方向,往往是固定的。
活動療法的特色是引導患者將基礎運動能力發揮到功能層面,兩者搭配可將機器輔助治療加強的動作能力,應用在病人想做,還做不到(好)的生活事項,避免患者覺得明明比較有進步了,回到家仍然無法運用在日常生活的困境。2
3. 活動療法+外來刺激(部分互補)
在亞急性期和慢性期,病人上肢大部分可以動了,剩下某些複雜動作還無法達成,此時便是外來刺激進場的時機。以鏡像治療合併使用功能性電刺激為例,患者手指張開幅度小,雖然鏡像治療過程不要求偏癱手的動作品質,但如果患者非常在意,腦袋糾結在我手打不開無法專心看鏡子,反而讓治療動力窒礙難行。電刺激作用下讓鏡箱內的手指張開,雖然患者看不到,但感受得到,如此一來便能安心配合眼前的視幻覺,專心練習手指動作控制。3
參考文獻:
1. Shimodozono M, Noma T, Matsumoto S, Miyata R, Etoh S, Kawahira K. Repetitive facilitative exercise under continuous electrical stimulation for severe arm impairment after sub-acute stroke: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pilot study. Brain Inj. 2014;28:203-10.
2. Hsieh YW, Lin KC, Horng YS, Wu CY, Wu TC, Ku FL. Sequential combination of robot-assisted therapy and constraint-induced therapy in stroke rehabilitation: a randomized controlled trial. J Neurol. 2014;261:1037-45.
3. Schick T, Schlake HP, Kallusky J, Hohlfeld G, Steinmetz M, Tripp F, Krakow K, Pinter M, Dohle C. Synergy effects of combined multichannel EMG-triggered electrical stimulation and mirror therapy in subacute stroke patients with severe or very severe arm/hand paresis. Restor Neurol Neurosci. 2017;35:319-332.
相關文章:
【動作功能】利用視覺影像刺激大腦-鏡像治療
【動作功能】增進中風後的上肢使用量-侷限誘發療法
推薦閱讀:
【自我評估】了解自己的上肢動作程度─布氏上肢近端動作評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