五十多歲的張先生,中風已經三年多。
照顧他的人不是太太或外傭,一直都是姊夫。
我記得張先生在住院時,姊夫時常住在醫院照顧和陪他做復健。原來張先生當時就與太太不睦多年,所以張先生生病住院,全是家族中的姊妹和姊夫在打理。
「那天,法官靜悄悄的來到,張先生剛好從廁所出來。法官比著手勢問他:『這是甚麼?』張先生竟然正確地說出了『手錶』這個答案。張先生清楚的意識、銳利的眼神和適當的臉部表情,讓法官當場做出裁決,張先生的公司經營權不需轉交給太太來協助管理!」
姊夫回憶起這一段往事,言談之中滿是捨不得,捨不得妹夫的委屈。
從急性期、亞急性期一直到慢性期這三年多以來,無論是住院、復健、民俗療法,跑遍各大醫院診所,全是姊夫在接送。
然而,姊夫存在的意義不只是司機而已,還有近乎24小時的日夜陪伴。進行物理治療或職能治療時,姊夫會仔細學習復健治療的手法,回到家也是片刻休息後,便繼續協助做復健。
姊夫還特地到張先生的對門買房,好就近照顧。
姊夫一家人,由姊姊負責打理老媽媽和張先生的日用飲食,並且幫忙語言治療的功課複習,姊夫則忙進忙出,每天早上到診所報到,星期一、三、五到醫院復健。
反而是張先生本人,常因為各種原因心情低落,不願意出門。天氣冷、血液循環不好、四肢僵硬一移動就痛、風一吹身體就像千萬隻螞蟻在咬……種種生理的疼痛,使得張先生苦不勘言、耍脾氣。這時姊夫總能理解,會幫忙按摩緩解疼痛,也會耐著性子多做一些,溫和的勸說,等著、配合著張先生的蹣跚腳步!幸好,假日的家族聚餐,讓家人有機會帶著張先生一起,在全台北好吃的餐廳留下足跡。
兒子中風,我看過不眠不休的爸爸媽媽。
爸爸中風,我看過持續積極的女兒。
但是我從來沒有見識過,這麼有愛的姊夫和姊姊!
姊夫說:「自己家族的人,這些付出,不算甚麼。」
這句話的背後,姊夫付出的幾乎是自己所有的時間,與太太一起全然投入弟弟的復健生活中。
這是一份甚麼樣的感情,可以如此委身於妹夫的復健中?
這份情感和付出,超出我對姻親的認識。
我想告訴姊夫,你真的好偉大!